| 【县市区动态】黄岩区“三位一体”高质效助企服务体系打造“永宁好办”营商环境 | 
        ||||
                
  | 
        ||||
| 
                 黄岩区紧盯企业办事需求,探索队伍+标准+机制的“三位一体”模式,构建高质效助企服务体系,优化企业发展空间,稳定经济社会环境,助力打造“永宁好办”营商环境。 一、建设“三支队伍”,集合全域力量,夯实助企服务人力保障 一是激活“永宁企管家”包联网格。将项目审批领域的机关干部编组投入助企服务网格,面向重点企业开展“点对点”贴身服务。实施“13530”问题闭环处置管理机制,采取“管家式跟踪帮办+专班化挂牌包干”的方式,探索联合测验、工业建设项目“验登合一”等改革,全力扶助企业提产增速。目前,“永宁企管家”已走访企业万余次,精准推送供应链协同、智能运维等解决方案100多个。 二是推行“政务经纪人”服务模式。组建“政务经纪人”服务团队,搭建“3+X”组织架构,制定《黄岩区“政务经纪人”工作方案》,运行动态调整机制,提供改革布局、政策推送、全程跟办、风险提醒、效果评估等多项服务,为企业谋划最优化办事方案。“政务经纪人”已为14家企业提供全程跟办、风险提醒、效果评估、降低生产成本等服务16次,破解难题7个。 三是组建“助企智囊团”集智联盟。组织经科、商务等区级部门的专业干部成立“助企智囊团”,建立“专班+专员+专家”工作机制,联合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、浙江工业大学台州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专家教授,开展“就地纾困+远程支持”双重定制化服务。“助企智囊团”已帮助企业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18个,增加利润3200多万元。 固化“三个标准”,规范办事流程,提升助企服务专业水准 一是咨询服务标准化。规范统一适用于全国各级政务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及内容、服务渠道、人员队伍建设、知识库建设、服务流程、服务保障、服务评价与改进等要求,推进政策、机制、关键精准匹配。目前,黄岩区正参与《政务服务统一咨询服务工作规范》国家标准编写,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并发布。 二是兜底服务标准化。建设集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、企服分中心、企服驿站、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服务网络,将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(诉求兜底服务窗口)功能延伸覆盖整个网络。针对正常窗口难办理的问题,通过设专窗、组专班,集问题、建机制,架网络、优平台,实现一站式兜底服务,解决企业“急难愁盼”。目前,黄岩区参与编写的《政务服务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运行规范》国家标准已进入审核阶段,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并发布。 三是评价服务标准化。深化全国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两项国家标准三级联动试点成果,实施“受理登记——调查核实——反馈整改——问题回访——分析改进”的投诉处理流程,实现多渠道评价、全闭环处理、科学化分析。推行“差评”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,群众作出“差评”或“投诉”后,系统自动触发预警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沟通,原则上24小时内响应,2个工作日内说明处理措施,处理结果同步推送至评价渠道(如电话、短信、“浙里办”通知)。 构建“三项机制”,实现“企呼我应”,打造助企服务高效模式 一是实施办事大厅数字化运行机制。推进全体服务窗口数字化改造,以集成化数据、智慧化分析、科学化引流推进企业大厅办事动线更合理、更流畅。推行“导办+网办+窗口”三联动模式,网办工位占比居全市第一。2025年,区政务服务大厅人均等待时长大幅减少到155秒,掌办网办率从47.92%提升到91.22%,平均受理时长从1.02小时压缩至0.2小时,“一网通办”率达99.99%,群众满意率保持99.9%以上。 二是实施人员管培一体化管理机制。从岗位适配、岗位协同、岗位考核三方面入手,一体推进窗口服务人员动态化可控化高智化管理。开展行政办事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,持证率达93.8%。注重提高待遇,增强服务力量的稳定性。 三是实施政务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。关注西部山区常住人员、留守儿童、老人、残疾人、外籍人员等特殊群体,从服务流程、服务能力、服务体验等同质化着手,通过提前预估需求、“一对一”帮办、上门服务等方式,推进全域政务服务均等化。如针对外商在黄岩工作、生活遇到的诸多问题,设立外商政务、法务服务工作室,提供专业的政策、法律咨询服务,帮助、协调解决在商务活动中遇到的政务、法务问题,保障其合法权益。  |